- 信息来源:市政府新闻办
- 发布日期:2025-11-10 15:00
- 浏览次数:
时间:11月10日(星期一)下午15:00
媒体:中央、省级媒体,泰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络媒体
主持人: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卢春燕
嘉宾: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荣伟伟,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园林局副局长仲亚荣,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剑,兴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蓓,姜堰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滕智东
发布会现场
卢春燕(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系统展示我市作为苏超冠军之城,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的举措成效,经市领导同意,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决定召开“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天是系列发布的第二场——建设幸福水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这为我市做好 “水” 这篇文章,建设幸福水城提供了重要指引。
今天我们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荣伟伟,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园林局副局长仲亚荣,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剑,兴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蓓,姜堰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滕智东,详细介绍泰州在水环境治理、城市绿道建设、水利保障、区域治水实践等方面的具体举措、阶段性成效及未来规划。
首先,请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荣伟伟,围绕“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发布重点流域生态修复、水质提升的进展情况。
荣伟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
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泰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在“建设幸福水城”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与大家交流我市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
泰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是泰州的灵魂,也是泰州的名片,更是泰州“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工作,把抓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作为生态环境领域“一号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门作出批示,主持召开治污攻坚会议,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制定印发《泰州市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加快补齐治水短板。各地各部门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稳中向好,3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三年保持100%,长江干流连续七年保持Ⅱ类,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长江泰州段水生态考核省级评估达到优秀等次,人民群众对幸福水城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是全力推进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实体化运行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协同海事、交通、生态环境、应急、消防等力量,对97.8公里长江泰州段实施全天候、全方位智能监控,实现环境风险快速响应、有效处置。省委主要领导在指挥中心调研时指出:泰州健康长江探索在前面,实现了全覆盖、网格化,而且是天空地一体。“健康长江泰州行动”先后荣获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优秀应用案例、2024首届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实施长江干支流水质达标行动,全市85%的主要通江支流水质达到Ⅱ类,长江干流蟛蜞港断面总磷浓度下降近30%,沿江市(区)获得省水环境区域补偿资金超1000万元。实施化工整治、岸线清理、长江清废等行动,实现污染较少、生态扩容,沿江生态环境发生沧桑巨变。实施十年禁渔行动,根据环境DNA三年跟踪监测结果,我市长江段鱼类总数由55种增加到63种。在靖江发现约42头江豚栖居,其中5对“母子豚”,江豚追捕刀鱼(“极危”吃“濒危”)的罕见画面登上了央视新闻【图中展示的是去年9月份,靖江市长江江豚保护志愿者用无人机清晰拍摄记录的一头年幼江豚正在追捕刀鱼的画面。这样的场景也充分展现了长江鱼类资源显著提升,给江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长江生物种群恢复趋势明显向好】。
二是扎实做好水污染防治攻坚。“十四五”以来,我们累计争取到中央和省水污染防治资金2.81亿元,支持了227个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实施水环境质量“对标进位”、涉磷企业排查整治、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等行动,打造了泰东河等一批美丽河湖。如今,城区凤城河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苏超”期间,不少客场球迷到此乘船游玩、打卡点赞。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市70%以上重点工业园区建成投运工业污水处理厂,新增年处理能力6100万吨,相当于4个大纵湖的水量。加快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市城市污水收集率每年提升近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市累计873个行政村完成治理任务,昔日村民反映强烈的“臭水沟”,如今成了交口称赞的“生态河”【图中展示的是泰兴市郭寨村“铡刀汪”在整治前后的对比图,可以明显看到,整治前的河道水质发黑、水草丛生,现在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深入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全市重点水域水生态健康调查与评估,印发我市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科学谋划天星洲、溱湖等一批“生态岛”项目。靖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省级示范工程,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入选“江苏首届十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实施陈堡草荡、平旺湖、得胜湖、蜈蚣湖、龙溪港等退圩还湖工程,恢复自由水面超15平方公里。全市湿地保护率达49.8%,位列全省第四。建成1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栽植各类水生植物面积超20公顷,每年削减污染物190吨以上。在自然生境保护较好的天星洲,我们常态化观测记录到鸟类83种6655只,在人口密集的城区,也能见到青头潜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变好【图中展示的是在高港凤栖湖公园拍摄到的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枕黄鹂、震旦雅雀等极度濒危的“鸟界国宝”,越来越多对栖息地生态环境要求极高的珍稀鸟类选择在我市落脚安家,充分说明了泰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各位朋友,建设幸福水城、打造美丽河湖,是全体泰州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清醒认识到,全市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尚未补齐,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仍不稳固,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成效距离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编制“十五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契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努力让每一条河流都能成为城乡的靓丽风景,每一片水域都能成为百姓的幸福源泉。
卢春燕(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之前请通报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国网记者:近年来,我们关注到在三河绿道的葫芦岛、海棠岛等节点举办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充分体现了“园文旅”深度融合的理念。请问,在三河绿道的建设与运营中,我们是如何统筹推进服务市民日常生活、提升城市整体品质与深化“园文旅”融合这三方面工作的?
仲亚荣(泰州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园林局副局长):感谢您的提问。
这个问题精准把握了三河绿道建设的核心要义——即如何将生态改善、文化传承与民生福祉、城市发展有机统一。在推进三河绿道,特别是葫芦岛、海棠岛等特色节点的建设与运营中,我们始终秉持“人民城市”的理念,以服务市民为根本出发点,以提升城市品质为核心目标,以“园文旅”深度融合为战略路径,努力将三河绿道打造为一条集生态、文化、休闲、消费于一体的“人民福道”。我们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筑牢民生根基,打造全龄友好的“生活秀带”。三河绿道的建设,首要目标是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坚持“功能复合化、服务精准化”理念,在线性空间内有机融入休闲憩息、运动健身、儿童游乐等多元场景,精心打造“草坪、林下、桥下、滨水、庭院”五大活力空间共享体系,通过增设人性化设施、开放共享绿地、布局运动场馆,月均服务市民超10万人次。
二是激活文化基因,塑造可感可及的“文化长廊”。城市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独特文化气质的彰显。我们深入挖掘泰州的历史文脉,通过场景化、体验化的方式,让文化在三河绿道上“活”起来。通过“场景再造、文化活化”的方式,在葫芦岛,以吉祥文化为主题,融合非遗元素,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区;在海棠岛,依托“海棠花溪”盛景,举办海棠文化节、“海棠诗会”等活动,实现“园为载体、文为内核、旅聚人气”的深度融合。对20余座桥下空间的创新改造,更将“城市灰空间”蝶变为“艺术打卡地”,让市民在日常休闲中感受城市文化魅力。
三是创新融合路径,培育共生共荣的“活力廊道”。“园文旅”深度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我们着力推动“园文旅”从简单叠加向深度融合转变,创新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模式,在绿道沿线有机植入特色餐饮、文创零售等消费场景,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前来打卡。这种以开放促共享、以活动聚人气、以市场活运营的创新实践,实现了生态效益向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转化。
市委书记姜冬冬在市委全会上提出“双轴驱动、三区融合”战略,正是依托三河绿道的生态本底。我们将系统梳理三河绿道建设与运营的成熟经验对接融入“十五五”规划,继续以“水为笔、绿为墨、文为韵”,沿周山河发展带持之以恒优化滨水空间结构与景观风貌,持续深化“园文旅”融合,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有品质、发展更有活力,为谱写“水城共生、人城共荣”的泰州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日报记者:市委六届十次全会指出,要全力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水利部门的各项工作可以说与建设幸福水城息息相关,请问水利部门是如何在防汛抗旱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等方面协同发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的?
张剑(泰州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泰州历史上滨江临海、三水交融,而今集聚大江风貌、城河风光、里下河风情,是独具魅力的水城水乡。市委六届十次全会专题部署,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十一次全会又提出打造“周山河发展带”。姜书记、万市长多次专题调研全市水利发展、防汛抗旱、河长制等工作,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的坚强决心。作为水利人,我们既深切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也坚定了做好水文章这道必答题的信心与决心。
我们聚焦防汛抗旱,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河湖安澜。始终扛牢防汛天职,全省首创“长江防洪抢险1小时应急响应圈”建设,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工程、调度、监测预警、应急抢险、组织指挥体系,突出抓好长江应急治理、预案修编推演、工程联合调度、临灾应对响应、巡堤查险等重点工作,近几年连续成功抵御了超历史强降雨、长江长时间高水位行洪、多轮台风侵袭、高温干旱等极端情况,经历了复杂风险交织叠加的多重考验,全力守护百姓安宁、社会安定。其中,今年上半年全市遭遇持续气象干旱,特别是1~4月降雨较常年偏少8成左右,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我们根据雨情、水情不断调整联合调度方案,最大限度调度水利工程体系,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我们聚焦重点工程,以科学的项目建设畅通水网动脉。“十四五”期间,完成中小河流、灌区治理、河道整治等各类水利项目投资106亿元。完成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整治生产河、宣堡港等13条中小河流,建设姜堰周山河灌区、海陵卤西灌区等6个大中型灌区,启动实施通南引排工程,先行建设南官河闸站;泰东河纳入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上争中央补助资金约7000万元;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057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至62%以上,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泰州现代水网体系。
我们聚焦集约安全,以创新的路径举措提升资源保障。 “十四五”期间,全市总用水量稳定在50亿m³左右,万元GDP用水量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均超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36,姜堰区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用水权改革入选全国试点;成功创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级节水达标县实现全覆盖;探索建立通南地区水资源联合调度、统一配置体系,实现255座水利工程引水、活水、保水一体化调度配置,为泰州产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提供了基础资源要素保障,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省高质量考核指标“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三年位列二类地区第一等次。
我们聚焦河湖生态,以过硬的实干担当建设幸福水城。一以贯之推进河长制工作,持之以恒抓好河湖问题、项目、责任“三个清单”落实,解决一些老百姓身边水体黑臭、小微水体整治等难点问题,“十四五”期间,年均解决各类河湖问题1万余个。全市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894条,其中省级以上幸福河湖69条,城市建成区263条河道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完成长江干流岸线项目清理整治63个,腾退岸线10.5千米。实施陈堡草荡、龙溪港等退圩还湖工程,恢复自由水面15.5平方千米。
“十五五”期间,我局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紧扣市委六届十次、十一次全会部署要求,围绕“以水兴产、以水润城、以水彰文、人水和谐”,统筹发展与安全、建设与管理、保护与利用,努力让安全水空间、健康水生态、优质水资源、先进水文化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泰州新实践提供坚实水支撑。
谢谢。
兴化融媒记者:兴化境内河流众多,有一万多条河流,请问“十四五”以来兴化市在“建设幸福水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蓓(兴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兴化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我们的血脉,更是我们的灵魂。建设“幸福水城”,是市委、市政府立足兴化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就是要做好“水文章”。“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水资源特色,以系统规划引领全域布局,统筹推进“幸福水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聚焦水之源,呵护水生态。水生态是“幸福水城”的基石,安全与清澈是幸福的底线。兴化水域面积占全市四分之一,拥有近1.3万条河道,20个湖泊湖荡。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系统推进水生态治理与安全。一方面,注重防洪治水。兴化俗称“锅底洼”,特殊的地貌导致这里曾经水患频发,防汛压力十分艰巨。近年来,兴化持续加大水利防洪投入,掀开了与水共生的新篇章。全市共建成农业联圩335个,圩堤总长3345公里,圩口闸3911座、排涝站1126座,城市防洪保护范围近110平方公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注重水环境整治。我们建立了覆盖所有河道、湖泊的市、乡、村三级河湖长体系,综合运用铁塔数字化监控管理平台,开展多轮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2021年以来,疏浚内河111条,完成土方170万方。建设农村生态河道1300多公里,建成率达69%。按照“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标准,建成省市县三级幸福河湖725条,直港河、陈堡草荡被评定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坚持“建管并重、城乡统筹”,系统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升至60.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4.56%,同步完成全市36个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真正让老百姓走近水、亲近水。
二是聚焦水之产,做活水经济。兴化市依托充沛的水资源,千方百计加快致富步伐,掀起一股“念水经、走水路、发水财”的热潮,推动渔业从 “规模优势” 向 “质量效益” 跨越。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9万亩,是全省河蟹、青虾、小龙虾、银鲫重要产区。淡水产品总产量32.86万吨,连续35年位居全省内陆渔业县级之首。我们以河蟹育繁推一体化作为百亿级特色水产全产业链的主攻方向,开展“兴化1号”河蟹国家良种认证,加快筛选并改造一批条件成熟的坑塘水面,推动“好塘”养“好蟹”,目前已完成高标准池塘改造618亩,规划“十五五”期末改造2.2万亩以上,让更多群众共享 “治水兴渔” 的红利。兴化大闸蟹区域公共品牌价值高达313.36亿元,居全国首位,带动1.8万户蟹农、30万从业者增收致富。以“四湖三荡”为重点区域,形成大水面约10万亩,系统推进生态渔业发展,草鱼、鲢鱼、鳙鱼、虾蟹等8个品种水产品获得全国有机认证,2024年实现营收1180万元。
三是聚焦水之乐,丰富水文化。“十水汇城”是城市的精髓,我们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原则,“十四五”以来,有序实施了车路河、直港河、沧浪河、海池河、兴姜河等滨河景观步道建设,布局一批特色惠民公共空间,成立了全国县级第一所“河长制学校”,创建了全省县级市唯一的省级水情教育基地,不断丰富人水相依、古今交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内涵。作为农业大市,我们以水为媒,推进农文旅融合,打响“水润兴化、如诗如画”生态旅游品牌。“兴化垛田”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围绕种风景、卖风景,原生态的垛田造就了全球最美油菜花海,培育了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万亩荷塘、徐马荒湿地等乡村旅游景区,以点串线建成70公里“1号水路”,让游客充分领略到“一路有风景、一路有故事、一路有歌声”。围绕陈堡草荡、大纵湖、沙沟“十八帮”,分类开发水上运动项目,提供休闲旅游新去处。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花海森林”片区同步入选省级试点,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80个、数量全省领先。获批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东罗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去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6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实现旅游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23.9%。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围绕幸福水城建设的新期待、新图景,打造别具一格的“泰州北大门、幸福水天堂”,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刚才的发布内容看,泰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也取得实实在在效果。请问市生态环境局,围绕做好泰州“水”文章,建设幸福水城,下一步有何计划安排?
荣伟伟(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感谢记者朋友提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目标,要求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十五五”时期,国家将部署开展地表水优良水体评估,即不仅考核水质类别,还要考核水生态指标【河流选取底栖动物状况、湖库选取综合营养状态,确定水体水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这些,都对我们“十五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我市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力做好“水”文章。一是科学编好“一个规划”。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高起点高标准谋划编制《泰州市“十五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为引领,系统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切实提升我市流域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确保优良水体比例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切实做到“两个并重”。坚持“污染防治攻坚”与“生态系统优化”并重,在推动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的基础上,严格落实水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全面提升水生态系统保护水平。坚持“治广大”与“护小微”并重,在治理保护好我市大江大河的同时,同步加快整治群众房前屋后的突出水环境问题,解决好老百姓的“心头之患”。三是紧紧聚焦“三个重点”。聚焦补齐水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加快重大支撑工程建设,切实做好各类污水收集处理,实现源头减污增效。聚焦提升优良水体比例,做好溯源分析,“一断面一策”制定提升方案,确保水生态持续健康向好。聚焦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治理提升行动,力争“十五五”末建成8条美丽河湖,打造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的标杆。总之,我们将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努力建设好幸福水城。
姜堰融媒记者:水是城市的灵魂,打造幸福水城对于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群众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以来,姜堰区在幸福水城建设上,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成效?
滕智东(姜堰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谢谢记者同志的提问。
首先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姜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姜堰因北宋初年盐商姜仁惠父子在此筑堰抗洪而得名,历史上江水、海水、淮水交汇于此,可以说姜堰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历经千年时光淬炼,水文化、水资源、水生态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城市鲜明标签。近年来,我区聚焦“幸福水城”建设,从“服务发展、景观打造、生态提升、效益转化”四大维度发力,水韵姜堰的城市魅力得到不断彰显。一是夯实水城根基,以重点项目助力片区发展。系统推进溱湖湾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创建,实施大中小微水体系统治理,助力“医、药、食、养、游”融合发展。2024年以来,先后投入3亿元实施了溱潼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有效改善了溱湖湾片区水环境,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打造滨水景观,用水韵画卷扮靓城市空间。紧扣“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建设目标,高标准推进城市滨水空间打造,先后实施吴舍河、单塘河整治及老通扬运河-中干河绿道景观提升工程。其中“两河”景观工程以城为根、以文为脉,一期以“水舞罗塘·漫悦时光”为主题,二期以“双水如镜”为主题,建成十里滨水长廊,“三水之环”“蝶水揽月”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集聚城市人气、商气与才气。老通扬运河健身步道入选2023年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让市民游客尽享水岸生活之美。三是提升生态品质,以系统思维推进水环境治理。深入开展污水治理精准攻坚行动,累计完成20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32.45平方公里、建成区覆盖率近90%;高品质推进河湖建设,累计建成幸福河湖438条,建成区提前一年实现幸福河湖全覆盖;持续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累计建成491.92公里,覆盖率从2021年的37.2%提升至71.3%,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3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五年保持100%。四是推动融合转化,让生态效益惠及民生发展。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水文化,高标准打造1个水情教育基地及14个河长制主题公园,进一步推动水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岸坡经济试点工作,多措并举实现生态保护与富民增收双赢。以淤溪小流域为试点,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今年4月份完成苏中首例、全国平原水网首单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成功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幸福水城建设真正惠及群众、助推发展。
下一步,姜堰区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以水兴产、以水润城、以水彰文、人水和谐”幸福水城建设目标,锚定“康养名城 活力姜堰”发展定位,以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打造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力彰显水城共融、蓝绿交织、诗意田园的生态水城风貌,为全市幸福水城建设及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姜堰力量。
卢春燕(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讲师团团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市(区)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本次系列主题发布会给予的大力支持。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











